首页 > 国内 > > 内容页

抑郁、自责,可能源于这1种思维方式

来源: 壹点灵 2023-08-11 14:18:45
分享:

朋友小红和我分享了一件尴尬的事。

她们公司新来了一名男同事。

入职第一天,小红接待他,结果,男同事特别热情,对小红说了不少好话,还要请她吃饭,小红就觉得这个同事“中央空调”。


(资料图片)

之后的工作中,小红会刻意避开新同事。

就连领导安排一起出差,小红都一口拒绝。

直到好几个星期之后,小红才慢慢发现自己可能搞错了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因为新同事其实很有教养,做事说话从不逾矩,甚至还有一个长跑了很多年的女友。

小红觉得很不好意思,不禁反思:

平时自己也不会以貌取人,怎么这一次就这么武断,难不成自己才是“有想法”,自作多情的那个?

我听完之后也笑了,让她放宽心。

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陌生人贴一个的负面的标签,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有什么想法。

而单纯因为我们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,不能容忍模糊的概念。

01

为什么

我们喜欢贴标签?

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

比如见到一个人能言善辩,就会觉得他“花言巧语”;

见到一个人谈吐有教养,就下意识寻找他“虚伪”的证据;

见到说话大声、不拘小节的女生,就立马给对方贴一个“女汉子”的标签;

但如果遇到说话温声细语的,就又觉得对方“小家子气”了。

但有一说一,这不一定代表我们心理阴暗,而是出于一个我们没意识到的原因:安全感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《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》一书中,有一个“启发式判断”的概念。

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人对不确定有天然的抗拒。

比如见到一个新邻居,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,就很容易不安,因为你不知道该如何反应。

所以我们会迅速从一些表面现象,比如对方的言行,来匹配过往经验,看到对方客气有礼,就觉得他是“好人”,反之就是“坏人”。

这样贴标签,虽然不客观,但会迅速帮我们定位,消除不安全感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都是贴标签,为什么人会更倾向于贴负面,而不是正面的标签呢?

因为正面的标签是有风险的。

如果断定一个人是“好人”,结果对方并不是,我们就有可能因为盲目信任,而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。

相反,如果断定一个陌生人是“坏人”,只要避开他就可以了,就算判断失误,也不至于带来太大损失。

因此,给陌生人贴负面标签可能不太厚道,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本能反应。它能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,规避风险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02

滥用

标签,反噬自身

虽然贴标签,是一种本能。

但如果一直被标签左右,很容易就会造成严重的偏见。

有一个心理现象叫做“自我实现预言”,意思是说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,从而使期望成为现实。

一个领导,如果认定了某个下属是不敬业的,那么他就会特别关注对方不敬业的那一面。

同样因为天气原因而迟到,对别人领导可能觉得情有可原,但对这个下属,领导可能会认定他是在“找借口”。

同时,这个下属敬业的一面,还会被有意忽略,哪怕免费加班,领导也会觉得“能力不够时间来凑”。

随便给人贴标签,至少有两方面的危害:

1、加深认知上的局限

如果我们总是用标签来judge别人,就很容易错失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机会,无形中也错过了很多宝贵的人际关系。

比如一名网友曾经很害怕和自己的部长打交道,因为对方总是让人感觉很“凶”。

直到某一天部长无意中说了句“好想老婆哦,好想孩子哦”。网友才发现,看似凶巴巴的部长私下也有温柔的一面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从此相处起来自然多了,还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

2、被标签所反噬

有网友分享了表姐的故事。

表姐一家赚了钱之后开始瞧不起人,亲戚们有一个算一个,都被她贴上了“乡巴佬”的标签。

可电商时代到来后,表姐的实体店生意受到巨大打击,再加上儿子不争气,只能靠借钱度日。

然后表姐悲哀地发现,自己过得连曾经口中的“乡巴佬”都不如,彻底崩溃了。

最后还是亲戚们不计前嫌,支持她,才勉强缓过来。

标签贴到最后,没有一个人会获益。

03

如何

避免标签危害?

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,来尽量规避负面标签的影响呢?

有4个建议:

1)挑战标签化行为

贴标签是我们给自己搭的信息茧房。

既然主观偏见存在,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。

当我们发现自己给别人贴上了负面标签时,可以积极地挑战这些标签,从而证明标签是不准确的。

比如觉得某个人很“懒”,那么可以仔细观察他的日常行为,寻找他“不懒”的证据。

他工作的时候,是否总是拖延呢?如果不是的话,说明他也有称职的时候,不能粗暴地概括为懒。

另外他在工作之余,又会做些什么呢?

图片来源:pexel

说不定你会发现他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愿意为一些事儿花精力。

抛开“懒”这个粗暴的标签,里面也许是一个有趣的灵魂。

如此类推,如果我们不那么依赖所谓的“直觉”,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一下,对一个人的认知也会更全面。

2)提高对模糊的容忍度

如果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:容易受到标签影响的关系,往往是弱关系,比如交流不深的同学、同事、邻里关系等等。

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我们在弱关系中得到的信息本就是很模糊的。

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红,和新同事本就是陌生人,可能就交流了那么几分钟的时间。

如果靠几分钟的信息就断定对方“不是正经人”,就很容易失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机会。

所以我们要做的,是多点耐心,多倾听。

下一次当你下意识地给人打某个标签之前,不妨多给对方几次机会,再下结论。

比如初次见面,你觉得一个人冷漠,可熟了就会发现,她其实只是有些害羞,在酷酷的外表背后,她也有自己的担忧和困扰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3)增强心理灵活性

心理灵活性是指个体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。

心理灵活性高的人,更能够容纳模糊和不确定性。

如何提高心理灵活性呢?

我们可以努力走出舒适区,多拓展视野,认识更多的人。

比如阅读、观影、看展等,增加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。一些我们原本以为是“离经叛道”的人和事,就变得可以理解了。

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,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,了解他人更多元的一面,了解更多元的世界。

写在最后

贴标签这种行为,我们很难100%规避。

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贴标签容易,撕标签难。

但是,一旦撕下标签,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,更是对自己的成全。

希望我们都能摆脱标签束缚,不乱贴标签,也不被别人乱贴标签。

在更自由的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关键词: